物質的量授課淺談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6-30 10:06:05 發布人:editor
作為連接初中、高中知識的紐帶或是橋梁。物質的量 摩爾(mol),她的作用是顯而易見,大家有目共睹的。
在新蘇教版以及以往的人教版等些許版本教科書中,編者都將物質的量的內容納入頭章甚至頭條,它不是巧合。相反,應該說是具有莫大的必然性。可見,教學大家、教學名家對物質的量 摩爾(mol)的青睞程度。
然而,很多施教者因為‘發覺’了橋梁的重要性,進而走入了教學的誤區。在課堂上‘一而再,再而三’花費很大的精力和心血講解有關物質的量問題和大談摩爾等內容的重要性。結果呢?學生掌握程度仍然很一般。與此同時,產生的負面影響甚多,①浪費時間②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力產生懷疑③最主要是沖擊學生的學習士氣。
物質的量 摩爾(mol)作為紐帶,起到承上啟下的效果,固然很重要。但是,我們不是一直在講教學遵循的原則:重點突出講、難點分散講。物質的量 摩爾(mol)這個微觀世界的抽象概念及其應用,對于學生而言,它的難理解度和我們即將接觸到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媲美。我們采用的傳教方法應該是‘潛移默化’,在實踐中讓學生感受真諦,將知識的難點在逐步的教學過程中層層滲透,大家都明白‘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道理!學生的消化系統要切實保護,如果等出現消化不良時,那就會前進后出,也就是我們教師經常抱怨的‘耳旁風’現象。教學面對的是群體而非個體,課堂上看到廣大學生洋溢著喜氣,你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才算是行之有效。相反,大部分學生產生怕學、懼學、厭學心理,那么作為化學教師的我們就不知道去哪里‘討飯’了!
再舉一個簡單的實例。
我們人類在學騎自行車時,從開始扶不穩車子—熟練推車—自如騎車-------
這一系列的過程我們是在摸索、實踐中慢慢完成的,很少有人天生就能熟練騎自行車。教學也一樣我們面對的是大多數學生,而不都是天才少年,物質的量 摩爾(mol)作為化學學科中的交通工具,我們必須先給學生慢慢去摸索它的性能特征的時間和空間。
在講授摩爾物質的量 摩爾(mol)這一章最好的教學手段就是采取少講多練、以練代教。多給出范例,讓學生模仿;多給出習題讓學生嘗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真正熟練掌握這個化學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物質的量,我們的學生也才有可能在化學世界里盡情的翱翔!
教學過程中,對于出現的老大難問題我們應該采取避重就輕、各個擊破的手法,切忌囫圇吞棗。重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誘發他們的表現欲,引發他們的探究欲。做到這幾點,再粗的鐵杵也能磨成針;含金量再底的頑石也會綻放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