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科恩伯格(美)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5-22 17:10:23 發布人:editor
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宣布,美國科學家羅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所作出的貢獻而獨自獲得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一份聲明中說,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體內的細胞如何利用基因內存儲的信息生產蛋白質,而理解這一點具有醫學上的“基礎性”作用,因為人類的多種疾病如癌癥、心臟病等都與這一過程發生紊亂有關。真核生物是有細胞核的生物,相比起細菌更為復雜,動物和植物都是真核生物。
科恩伯格現年59歲,目前供職于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他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科恩伯格的父親阿瑟·科恩伯格是195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科恩伯格本次獲獎令他和父親成為諾貝爾獎百年史上的第六對“父子兵”。
“最重要的化學發現”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陳述科恩伯格的獲獎理由時稱,為了讓我們的人體能夠應用存儲在基因里的信息,首先要進行信息備份并傳送至細胞的外層,這一備份信息被用作生產蛋白質的指示,正是蛋白質輪流構建了生物和生物體的運行。這種信息備份的過程被稱作轉錄。羅杰·科恩伯格是首位在分子基礎上展示真核(這種生物體的細胞有成形的細胞核)轉錄過程是如何運行的科學家。包括我們在內的哺乳動物都可歸入這一生物群。
對于所有生命來說,轉錄都是必需的。科恩伯格對這一機制的詳細描述,正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其遺囑中所提到的“最重要的化學發現”。
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的父子兵與夫妻檔
獲諾貝爾獎的父子:
布拉格父子:共同榮獲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湯姆遜父子:分別是1906年、193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奧伊勒父子:分別是1929年化學獎、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玻爾父子:分別是1922年、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西格巴恩父子:分別是1924年、198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獲諾貝爾獎的夫婦:
皮埃爾·居里、瑪麗·居里夫婦均為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弗雷德里奧·約里奧、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夫婦均為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卡爾·科里、格蒂·科里夫婦均為194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此外,伊雷娜·約里奧—居里為皮埃爾·居里、瑪麗·居里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