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赫施巴赫(美)和李遠哲(美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5-22 16:08:26 發布人:editor
赫施巴赫,D.R.
DudleyRobert Herschbach 1932~
美國物理化學家
1932年6月18日生于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曾就讀于斯 坦福大學,1958年獲哈佛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 理教授(1959~9161)、副教授(1961~1963),哈佛大學化學教授(1963~1976)。 1976年迄今,任哈佛大學科學教授。他是美國科學與藝術科學院院士和美國科學 院院士、美國化學會會員。
赫施巴赫主要從事微觀反應動力學的研究,專長為分子碰撞動力學。1959年 開拓了交叉分子束方法的研究,60年代和他的博士研究生 李遠哲 共同研究和發展了交叉分子束方法,為 化學動力學 研究開 辟了新的領域。采用這個方法,就有可能詳細研究化學反應的過程,對了解化合物 相互反應的基本原理,作出重要的突破,為在化學工程上控制化學反應創造了條件 。因此和李遠哲, J.C.波拉尼 共獲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他還獲得美國化學會純粹化學獎(1965)、法拉第學會斯皮爾斯獎章(1976)、美國 化學會鮑林獎章(1978)、朗繆爾獎(1983)。已發表科學論文150余篇和專著11本。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李遠哲
(1936~ )
華裔美國化學家
1936年11月29日生于臺灣新竹。1959年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196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1968~1974年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助教、副教授、教授。1974年后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和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研究員、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事微觀反應動力學的研究,在氣態化學動力學、分子束及輻射化學方面貢獻卓著。1986年與D.R.赫施巴赫、J.C.波拉尼共獲諾貝爾化學獎,1986年還獲得德拜物理化學獎和美國國家科學獎。